大明宣德皇帝视察民情,百姓端出粗鄙酒食,他难以下咽皱起眉头

来源:互联网 阅读:0 发布:2019-09-23 16:14:30

本文节选自《大明权力场》 出版机构:台海出版社

洪熙皇帝死去,“好圣孙”朱瞻基提前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需要告诉读者的是,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最好的皇帝。宣德皇帝在任的10年是明王朝最好的时期。

宣德皇帝不似他的先祖们专制、冷酷,也不似他的后世子孙们懦弱、消极。这是一个既对文官推崇,又对文官压制的君主。仁德之君并不是好皇帝标准。因为我们的帝国是一个形势复杂的帝国,既要面对来自北方部落民族的攻击,又要面对水患、流民问题。一个既行王道,又行霸道的君主无疑可以称为标准。在这方面宣德皇帝无疑是出色的。

大明宣德皇帝视察民情,百姓端出粗鄙酒食,他难以下咽皱起眉头

朱瞻基

我们可以发现宣德皇帝从小就身体健壮。他很少生病。他生的虎头虎脑,颇有英气。他的性格沉稳、自信。他有自己的想法,但从不轻易表露出来。朱棣很欣赏他,经常带他狩猎,北征蒙古也把他带在身边,并且选用帝国最优秀的文人来给他授课。

朱瞻基从小就在北方长大。相对于南方那个陌生城市,朱瞻基更喜欢北平的空旷,那种习武的战场。他善骑马,能拉开大码弓。有一张著名的图片就是描绘明宣宗骑射的。宣宗骑在马上自由洒脱、神韵异常。

朱瞻基无疑是崇尚武力的。在朱棣死后他仍然保持着经常狩猎的传统。他甚至带着几个侍卫深入北京附近的山中打猎,充分展示了狩猎这一项活动的私密性。他也曾经亲自率领3000精骑从喜峰口出关进攻兀良哈所部可怜的牧民。

除了对军事活动发生兴趣外,我们这位皇帝还工于绘画。跟历史上其他皇帝一样,我们的这位皇帝也对动物画感兴趣。大凡帝王都似乎对山水画兴趣不大。他们更专注于精致、近视觉的静物描绘。宣德皇帝的画作明亮、生动,善于表现动物的情感。

大明宣德皇帝视察民情,百姓端出粗鄙酒食,他难以下咽皱起眉头

宣德画

我们的这位皇帝不仅工于绘画,而且还精于其他乐艺。他甚至喜爱蟋蟀。他是明代第一位开始享受宫廷生活的皇帝。的确,经过明初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此时的大明朝已经政通人和、民生宽松。我们的宣德皇帝已经有条件享受这种宫廷生活。而宫廷画家的笔触也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宫廷生活的情趣。宣德皇帝乐而不嬉、欲而不淫、威而不苛。从他的那种自信而自乐的气质来看,他更有魏晋名士风范。我们还要提到的是宣德朝的青花瓷也达到了顶峰。

大明宣德皇帝视察民情,百姓端出粗鄙酒食,他难以下咽皱起眉头

明代宫廷生活

宣宗对于宫廷生活的眷念并没有妨碍他关注民生。在出游途中,他遇见耕地的农夫。宣宗拿过犁推了几下,便已感到很吃力。宣宗问道:“你们平日有空闲时间吗?”

农夫答:“春天耕种,夏天除草培土,秋季收获。”

“那冬天呢?冬天有闲吗?”宣宗继续问道。

“冬天还要服力役。”农夫答道。

听了农夫的话宣宗感慨万分,回去作了《耕夫记》,记载了这次谈话的内容。宣宗还作了反映农妇劳动的《织妇词》。无论是《耕夫记》还是《织妇词》都反映了宣宗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切。

宣德八年正月,皇帝下令全国延长假日,从初一放到正月二十五。皇帝命令将皇宫内的灯笼全都点亮。他还下令百姓也可进宫观看灯展。消息传出,京城百姓扶老携幼,熙熙攘攘进入皇宫看灯展。百姓们看着一辈子也看不到的无与伦比的宫灯惊叹到了极点。

仁宣两朝的10年的确是明王朝最好的10年,明王朝的黄金时期。与前朝比,这10年没有严苛的政治,没有劳民伤财的重大工程。与后朝比,这10年没有后世那种尖锐的君臣冲突,也没有大规模外患和流民问题,党争还没有出现,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稳固,但潜藏的危机已经昭示着宣德朝以后的走向。被洪武、永乐强行按下去的土地兼并、官吏腐败、流民问题正在这个古老帝国跃跃欲试。宣德皇帝当然知道这些。他也明白解决这些不能永远靠君主的个人能力。因为后世君主不一定有那样的能力。他更期待从制度上找到答案。但无论是强势君主,还是制度,都无法改变历史的规律。周期性的震荡已成了封建王朝必修的功课。也许只有依靠彻底的革命,或者一种新的主义才能彻底地改造帝国的经济结构。

大明宣德皇帝视察民情,百姓端出粗鄙酒食,他难以下咽皱起眉头

大明仁宣之治

宣德五年(1430年)的清明节,朱瞻基和文武大臣一齐陪着太后张氏前往万寿山拜谒朱棣和朱高炽的陵寝。这是大明王朝最大的一场盛会。沿途的百姓纷纷前来一睹皇帝和太后的尊容。他们看见一个英武的年轻人骑着高头大马在前面引导着太后乘坐的撵车。当百姓们得知这位年轻人是天子的时候,他们被皇帝那种孝心所感动。众人一起跪下来高呼万岁。整个场面令人震动。这些百姓的下跪和呼喊是发自内心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对君主的尊重,它使得我们这个国家君主与人民的融洽达到了极致。此后的君主被文臣限制出宫,再也没有这等令人感动的场面。

百姓们跪拜的场面是乱糟糟的,动作是笨拙的,但这却显示出了真实。太后很高兴。当太后看见大人、小孩都围拢在撵车周围,看着四周百姓脸上洋溢着真挚而幸福的表情时,我们的这位太后也被感染了。她由皇帝搀扶走下撵车,走到百姓中间,并让随行人员将财物、锦帛、糕点发给这些百姓。百姓们看着这些御用之物高兴得手舞足蹈。人们纷纷分享着这些财物,其乐融融。帝国的荣耀终于达到了它的顶点。

太后拉着朱瞻基的手,跟他信步来到路边的一户农户家,并跟这家人以及围过来的百姓拉起了家常。百姓们甚至将自家的食物和酿造的酒拿过来给太后和皇帝品尝。太后出身平常人家,对这些食物不嫌弃。她对朱瞻基说道:“这是农家食,你当知道。”但朱瞻基却难以下咽。在这里没有身份的尊卑,没有官吏的呵斥,没有百姓的哭诉,有的只是我们这个帝国温情的一面。这种温情在朱瞻基死后仍然由这个女人延续着。

大明宣德皇帝视察民情,百姓端出粗鄙酒食,他难以下咽皱起眉头


推荐阅读:叶紫网